(资料图)
本报讯 日前,科技部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合肥市包河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包河互联网产业园成功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包河区拥有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其中,孵化器5家(国家级2家),众创空间8家(国家级2家)。
中关村(合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着力打造“4+X”人才科技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围绕“产业聚焦、产业赋能、产业社交、产业声音”等板块,持续为双创主体提供全周期、一站式、管家式服务。目前,在孵企业34家,总营收超1.1亿元;累计毕业企业19家,总营收近2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该孵化平台三年“三连跳”,先后获评市级、省级、国家级孵化器。
包河互联网产业园孵化器是包河经开区为推进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整合园区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投资建设的综合孵化基地项目。2018年获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备案,也是包河首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以来,该平台先后有140余家行业领先企业入驻,其中6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孵化,30家企业被培养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省同行中位居前列。培育入驻企业共获得知识产权412项。
科技创新是包河未来发展的现实之需、必由之路、应有之义。
当前,包河区持续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支持力度,重点培育新技术新应用智慧场景,积极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方阵。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622家,上市企业达13家、居全省县(市)区之首。
包河区积极鼓励多元主体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招引优质孵化器众创空间。具体而言,大力支持区属国有企业依托自有物业,发挥资源、渠道及资本优势,新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强校(院)地联动,支持高校院所依托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自建或联合共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围绕重点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产业生态、科技设施、数据信息、场景应用等资源,建设专业型孵化器,营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创业生态。
包河区持续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地位”,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根据计划,2023年,该区将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登记1000项、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250亿元、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50项,新建孵化器、众创空间3万平方米。力争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00家,招引市外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实现高企“两年破千、三年翻番”。
同时,发挥科创资源集聚的优势,盘点梳理高校周边产业空间和生活服务空间,加快建设“环高校科创带”,推进“工大智谷”孵化器、丝绸大厦众创空间、科大花园众创空间等建设,就近就便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和平台。建立以“工大智谷”、工大智能院、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应用。(王嫣然)
标签: